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20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2-11-10 17:13 累计次数: 字体:[ ]

周建斌委员:

感谢您对我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结合相关部门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提案办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第一时间成立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建议》重点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科信处、食品生产处、食品经营处、特殊食品处、食品抽检处、执法稽查处、办公室等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重点提案办理工作的协调与督导,食品经营处负责提案的具体办理工作。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业务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抓紧、抓细、抓实,做好办理前、办理过程和回访答复三

个环节的沟通协商,充分尊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市场主体等各方意见建议,确保重点提案办理取得实效。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局部署要求,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积极打造食用农产品“四位一体”检测体系、放心豆制品工程“四全模式”、放心肉菜“四联创”工程等模式机制,部署启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保健食品清理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等十大攻坚行动,着力筑牢以食品生产为龙头、贯穿流通销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质量监测体系。倾力营造更放心、更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2021年,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达到84.33%,较2019年提高1.73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稳步增强。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食品安全水平有效提升,未发生源头性、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

根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调整和机构职能分工,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监管,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监管。面对面广量大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我局积极发挥市食安办牵头作用,联合市农业农村、海关、公安、商务等部门坚持在源头治理、过程管控、违法打击上狠下功夫,推动健全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机制,不断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措施。2019年至2021年,食品抽检量从每年45978批次增长至80286批次,食品千人抽检率从每千人6.29批次增长至10.39批次。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办理食品案件1138件,近三年,我市共侦破各类食品犯罪案件269件,查扣走私冻品、食糖5500余吨,打击食品犯罪考核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工作举措

一是坚持把完善准入准出衔接机制作为“第一理念”。市食安办牵头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先后联合印发了《南通市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完善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机制的意见》,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一证一票”制度的通告》,为打通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等各环节追溯奠定了坚实基础。分品种、分环节、分步骤对重点品种食用农产品实施“一证一票一码”(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一票通”溯源单、打印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或“一票通”溯源单上的二维码)全程追溯机制,重点围绕大葱、韭菜、山药、黄瓜、茄子、甘蓝、玉米等蔬菜品种,西瓜、葡萄等水果品种,猪肉、牛肉、鸡肉等畜禽肉品,鳊鱼、鲢鱼、淡水虾等水产品,鸡蛋等蛋品等开展实施。截止2022年6月底,全市累计出具承诺达标合格证491万张、“一票通”溯源单660余万张。

二是坚持把完善检验检测查验机制作为“第一支撑”。积极构建批发市场检测、农贸市场自检、监管部门联动快检、实验室法定检测的“四位一体”检测体系。通农物流中心每天仪器检测食用农产品600批次以上,全省农批市场率先通过CMA法检资质认定。不断提高快检工作有效性,研究制定全市食品快检人员作业指导书,提升快检工作规范性。2022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展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714029批次,其中疑似阳性1202批次,按照规定进行下架或退市处置食用农产品约11500公斤;开展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10848批次,不合格595批次,问题检出率超过5.48%,不合格闭环处置率100%,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坚持把监督管理效能提升作为“第一基础”。今年,我局针对食用农产品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以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综合治理新模式为目标,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报市大数据管理局。研究出台《南通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日常监督检查指南》,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开办方、销售者、贮存者三张“日常监督检查表”,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日常监督检查的项目内容、结果判定、处置措施与督促整改要求。按照全省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统一部署,聚焦商超、农批市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豆芽、姜、豇豆、韭菜、芹菜,禽蛋、牛羊肉及淡水虾、海水鱼等高风险品种,食用农产品违法添加、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共计检查食用农产品经营主体13101家次,出动执法人员7912人次,发现问题责令整改172起,查处违法案件116起。

四是坚持把重点品种综合治理作为“第一实践”。以重点品种为突破,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全过程科学治理机制。针对近年来我市韭菜和豆芽监督抽检合格率偏低问题,由市食安办牵头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开展“食安利剑”韭菜豆芽专项治理,变分段式监管为全过程治理,变单一手段监管为全方位治理,变运动式整治为常态化治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经过全市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疏堵结合、产管并重、全程治理,发现问题责令整改273起,查处违法案件38起,移送司法机关2起,韭菜、豆芽抽检合格率提升到90%以上。

五是坚持把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作为“第一防线”。把好“源头关”,加强监管仓规范化运行管理。督促指导各地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加强集中监管仓规范化运行管理,全市累计进仓94850.96吨,出仓94698.79吨。对各地监管仓实施远程非现场督查和人员远程点卯,每周一通报。对51名高风险岗位人员全部苏康码赋红码管理,确保闭环管理到位。紧扣“溯源链”,推进使用“江苏冷链”系统。督促主体严格“四证”查验,压实检测、消杀主体责任,坚持“凡进必报,凡报必处置”,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截至目前,全市注册主体总数达到2300家,其中产生交易主体1789家。打好“阻击战”,加大执法打击震慑力度。全市共办理一般程序案件122起,责令歇业整改439家。发布十六批66起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三、存在问题

一是食用农产品信息化监管滞后于行业发展。目前,食用农产品监管、检测、追溯信息较为分散,突出表现为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系统“少”、数据分布归集“散”、数据共享通道“堵”、数据开发利用“浅”,存在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抽检、资源利用率低、检测数据不能互认互享等问题,容易出现静态数据和数据孤岛。2021年,我局在现有市级平台的基础上整合了全市各地食品安全快检信息化系统,每天快检人员工作任务由系统自动分配下达,快检人员根据当天任务进行抽样快检,系统目前仅能实现每月对市场内所有经营户全覆盖,无法实现对全部品种的智能匹配,部分快检人员抽样时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抽样品种。

二是现有技术手段短期内较难实现完全追溯闭环。由于现行法律法规限制,快检的法律效力尚未得到充分明确,快检不合格的后续处置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导。监管部门和技术机构对最新农药、兽药、渔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掌握不全面,无法及时研究出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此外,由于快检具有滞后性,检出阳性后更多的是对尚未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无害化销毁,难以形成对问题品种的追根溯源和召回处置。据初步统计,目前食用农产品销售环节溯源处置工作情况较好的农批中心,相关批次食用农产品在快检检出疑似阳性后,有效追溯率也仅仅不到70%。部分能实现召回处置的食用农产品,由于往往难以界定是否属于同一批次,在处置时很难做到精准的无害化销毁。

三是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食用农产品销售经营属于不需许可备案的业态,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各类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追溯管理要求的情况良莠不齐。从各类主体来看,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批市场、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大型餐饮企业等主体执行较好,小农户、自产自销主体、农贸市场摊位、生鲜超市、中小餐饮等主体执行较差;在行业分类上,猪肉、鸡肉、鸡蛋、基地蔬菜水果、本地规模养殖水产品执行情况较好,其他畜禽肉类、蛋品、自产自销和外省市蔬菜水果、外港水产品执行情况还不够理想;在地区上,市区、县城执行情况相对较好,农村地区执行相对较差。其它新型经营模式,如利用微信、自建平台、第三方平台、视频软件营销等销售经营食用农产品,对传统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四是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无缝衔接。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目前的实施范围仅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重点主体,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和养殖水产品等重点品种,面广量大的小农户无法做到产品随附合格证,给下游索证索票和准入准出衔接机制的建立带来较大困难。目前我市的一些重点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落实产地准入和市场准入衔接制度情况较好,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农户、自产自销主体、农贸市场摊位、生鲜店、三小行业(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等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较为薄弱,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较差,纸质票证查验尚不能有效落实,更难实现电子化票证查验。

四、下一步打算

下阶段,我局将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食品安全的部署要求,按照食品安全“四个最严”标准,以“双安双创”为主线,加强与农业农村、商务、南通海关等部门的合作,完善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广大群众食用农产品消费满意度、获得感、安全感。

一是进一步加强全链条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是解决食用农产品追溯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局将继续完善食用农产品重点品种的全链条追溯系统,以数据信息为支撑,充分发挥数字系统永远在线、永不疲劳的优势。继续推进探索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和市农产品“一票通”管理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在更多品种上实现数据动态性、共享性,确保能通过数据对接、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展示等手段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动态预警,科学精准指导监管实践,把有限的监管资源用在“刀刃”上。

二是进一步聚焦重点品种实施全链条治理。严把检测质量管控,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效率。加强对食用农产品重点品种、重点项目的日常监测与分析,把提高问题检出率和闭环处置率作为对检测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检测结果的公示和运用,强化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上游溯源和下游追踪,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以南通地产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品种,以种植(养殖)基地、批发市场、中心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学校食堂、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重点业态为突破,深入推进产销对接、溯源管理、检测报告互认、检测资源共享等,逐步实现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批发零售、生产加工、餐饮消费全链条可溯源。

三是进一步压紧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食用农产品各环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通过建立正面清单,强化经营者诚信自律;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强化行政执法监管。各部门按职责分工督促食用农产品各环节主体落实食品安全定期自查机制,指导其定期排查消除隐患,夯实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构建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使“要我负责”变为“我愿负责”“我能负责”。坚持示范引领,树立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一面旗”,带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落实“一个都不能少”。

四是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提升工作合力。发挥食安办牵头协调作用,强化市场监管与农业农村、商务、海关等部门协作,紧紧依托基层执法监管和技术服务机构,加强督导巡查和监督管理,确保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环节的索证索票到位。对纳入食用农产品重点品种的全链条追溯系统的品种,接到监督抽检不合格信息后,及时通报所在地农业农村部门,由农业农村部门根据翔实信息进行溯源处置,督促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整改到位;对其它食用农产品品种,严格按照不合格后处置流程闭环管理。不断建立健全违法违规案件协查、案件联办、案件移送制度,消除监管空白,凝聚监管合力,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艰巨工作任务,我们将积极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落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属地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和社会安定和谐。

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9月13日